所谓牧童,顾名思义,是指放牧的小孩儿,一般指放牛的小孩,在一些文学作品中,牧童的形象都是骑着牛的,一提到牧童,我们很多人的脑海里时间出现的是牧童骑牛的场景。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,很多诗词都是和牧童有关的。
牧童形象进入画家和诗人视野是在唐代。从储光羲的“圆笠覆我首,长蓑披我襟。”李涉的“荷蓑出林春雨细,芦管卧吹莎草绿。”到杜荀鹤的“渔父晚船分浦钓,牧童寒笛倚牛吹。”尤其杜牧那首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更是脍炙人口,传颂至今。是唐人确立了牧童“骑牛、吹笛”的行为特征和“无忧世事,乐于天性”的情神面貌,使牧童形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特定的文学意象和理想的化身。古往今来不少诗词、美术、音乐、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有表现,而绘画、雕塑等艺术作品中的牧童形象更是深入人心。
牧童雕塑是以牧童骑牛的形象为原型创作的,有牧童骑牛吹笛子,牧童骑牛遥指杏花村等等不同的造型,等比例还原人物和牛的大小,材质为玻璃钢,还可以制作铸铜材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