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以后,荷花的栽培技艺提高,有关荷花的诗词、绘画、雕塑、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;在饮食文化中,荷花已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。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、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。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,隋朝建都长安后,更名为芙蓉园;南宋都城临安(今杭州市)的曲院风荷。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,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,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。如隋唐时期的瓷器、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;金银器上,尤其是盘边缘,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,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。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。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,“古淡清雅”、为一时之绝作。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“连(莲)贵子”、“连(莲)年有余(鱼)”等荷花吉祥图案,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。在中国花文化中,荷花是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;是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;也是各种建筑装饰、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常用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。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。
自北宋周敦颐写了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名句后,荷花便成为“君子之花”。据史书记载:远在2500多年前,吴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滨的灵岩山离宫(今江苏吴县)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,特自修筑“玩花池”,移种野生红莲。可说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早实录。至今南北各地的莲塘比比皆是。湖南就是中国大的荷花生产基地。每逢仲夏,采莲的男女,泛着一叶轻舟,穿梭于荷丛之中,那种“乱入池中看不见,闻歌始觉有人来”的情景多么美妙。至于旅游赏荷的去处就更多了。诸如济南大明湖、杭州西湖、肇庆七星岩等都可看到连片荷花的芳容。
荷花为窃根水生花卉。藕是荷花横生于淤泥中的肥大地下茎。藕的横断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孔道,这是荷花为适应水中生活形成的气腔。此种气腔在叶柄、花梗里同样可以见到。在茎上还有许多细小的运输水分的导管,导管壁上附有增厚的粘液状的木质纤维素。它具有一定的弹性,当折断拉长时,使出现许多白色相连的藕丝。老藕的丝尤多于微藕。种藕的顶芽叫“藕苫”,被鳞片包着。它萌发后抽出白嫩细长的地下茎,称为“藕带”。藕带分节,节的周围环生不定根。节上抽叶和花。从藕带先端形成的新藕叫主藕,旺盛者有4-7节藕筒,简长10-25厘米,直径约6-12厘米。主藕上分出支藕叫子藕;从子藕再长出的小葱称孙藕,常仅1节。藕的大小、形态、色泽、生藕的迟早、入泥深浅、品质风味等,均因品种而异,又受栽培和条件的影响。 荷花叶大,直径可达70厘米,全线,呈盾状圆形,具14-21条辐射状叶脉。叶面深绿色、粗糙、满布短小钝刺。刺间有一层蜡质白粉,故能使雨水凝成滚动的水珠。叶背谈绿,光洁无毛,脉隆起,中央有圆柱状叶柄挺举荷叶出水。柄上倒生较密刚刺,叶柄与地下茎相连处呈白色,水中及水上部分则为绿色。叶分三种:以顶芽初产生的叶,形小柄细,浮于水面,称为钱叶,或叫荷钱;早从藕带上长的叶略大,也浮于水面,叫浮叶;后来从藕带上长的挺出水面的叶叫立叶。无论是钱叶、浮叶或立叶,出水前均相对内卷成棱条状。立叶依生长早晚,其大小、高矮、顺序表现出明显的上升阶梯和下降阶梯。在新藕形成时抽出的立叶,比前张大而刚刺较短,叫“后把叶”,在其前方再出现一张形小、柄短、叶背微红的叶,叫“终止叶”。人们只要辨别出终止叶,就能找到泥中新藕的方位。
荷花一般分布在中亚,西亚、北美,印度、中国、日本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。荷花在中国南起海南岛(北纬19度左右),北至黑龙江的富锦(北纬47.3度),东临上海及台湾省,西至天山北麓,除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外,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垂直分布可达海拔2000米,在秦岭和神农架的深山池沼中也可见到。
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即有栽培,在辽宁及浙江均发现过碳化的古莲子,可见其历史之悠久。而台湾地区则是在100年前才由日本引进,在台南白河镇、嘉义一带,培植面积已近350公顷,规模之广大,成为台湾主要的观光地区之一。亚洲一些偏僻的地方至今还有野莲,但大多数的莲都是人工种植。